人物名片:
胡涛,男,1982年5月生,现任高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中心干部,2023年8月至今任高县来复镇文和村驻村第一书记。
人生格言: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
到项目现场了解督导施工进度
从炎炎夏日到银装素裹,从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到饱满的玉米结出丰收的喜悦……转眼间,到文和村已满一年。我想用“2个感动、2个触动、2个行动”,来尝试着回答这一年来的驻村实践和思考。
一、感动,来源于美好生活的向往!
感动之一:树根树巅树丫枝,山亲水亲人更亲。以前在县局工作,经常写各种报告、汇总各种数据,其中就涉及一个群众满意度的问题。当习惯了群众满意度转变成百分数的时候,就忽略了一个问题。到底,群众满意什么?可在村里走完一圈之后,这个最令我迷茫的问题成了最不是问题的问题。
听听群众的声音:
刘某华说:从建档立卡以来,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个家庭太多的关心和帮助。之前住的烂房子,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住进了带小院子的砖房,每个月还有低保,每年安排的到户项目,我都用来喂点鸡。帮扶干部也经常在关心我们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。
梁某芳说:我这一大家子,好得有政府。两个娃儿从读书开始到现在都毕业了,全部是政府资助我们。我随时都教育两个娃儿,要感谢党、感谢政府,没得这些政策,读书都喊恼火。
…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,就不一一赘述。
再看看群众的举止:当我和村里的老老少少熟悉以后,只要是看到我了,基本都是多远就多大声地喊“胡书记,走我这来坐哈嘛,浪大的太阳,上坡来咋子哦?”要不就是“晌午吃了走嘛。”又或者“捡两个柑子提起去吃耍儿。”
当我觉得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不够而心有愧意的时候,他们往往给我的,却是像家人一样最淳朴的感情、最真诚的笑容、最宽广的胸怀。有这样的群众、有这样的支持,我不知道我们驻村干部还有什么委屈不能忍受、什么困难不能克服、什么事情不能办到。
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
感动之二:老人只要拗得动,就要干活路。这句话是第三次去6组严某模家听他说的。严某模已经七十几了,家里常年只有他一人,家里不仅养了几十只鸡和鸭,还种了一亩多的玉米、红薯、大豆等农作物。我说:“严老辈,坡上少种点嘛,你这么大年纪了,身体吃不消啊。”他说:“娃儿在外面打工工资基本只够自己开销,自己在家多喂点鸡鸭、多种点苞谷就多一份收入,娃儿压力也小些。老人只要拗得动,就要干活路!”他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,仿佛看见了他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上洋溢着不屈不挠的光芒。
活路,活路,要把活儿干着走,才有路。这就是我们村老百姓展现出来的生活态度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靠自己勤劳创造,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。
二、触动,来源于一些亲历的见证!
触动之一:一杯茶,一暖言,群众都会记心间。8月初参加了第4期驻村工作队的培训,市农业农村局赵科长在授课的时候提到,“啥样子的话能让群众接受、啥样子的工作方式能让群众认可?”这句话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。
这让我不得不回忆起刚刚参加工作时,我的老领导苏书记的教诲“要想老百姓认可你,就不能随时拿个杯子、天热打扇子、抹两哈再坐凳子、喊你吃饭还擦筷子。”驻村的这一年里,我也一直谨遵苏书记的教诲。
一个村,总有几个条件差一点的家庭,不管我到谁的家里,不管主人家给的凳子是小的、矮的还是脏的,我都是一屁股坐下来;主人家端来满是茶垢的大磁盅茶水,我也一定是双手接过大喝一口。所以我能跟村里的村民们相处得像一家人,每个村民看到我都会热情的招呼我去他家里坐坐。
老百姓都是善良的、好客的,你要是再穷讲究,其实就是在脱离群众,往严重了说就是嫌弃他们。屁股上沾到灰,拍几下就掉了,可是让老百姓的心头对你这个人的印象有了“灰”,就不怎么拍得掉了。
入户宣讲耕地流出整治政策、森林防灭火知识
触动之二:走一走,转一转,矛盾化解一大半。在村上工作后,最大的触动还有:不能嘴上说得扎劲,屁股不抬腿不拗。刚到村上,坡上面几个组长就给我反映了一个问题,“为啥子坡下面3个组都通天然气了,坡上不通?现在群众意见特别大,怕是要解决一哈。”在党员坝坝会上,也有很多党员同志提出了通天然气这个事情,可以用群情激愤来形容,而且语气、态度非常尖锐。群众在反映,党员又在提,怎么办?只有围着没通天然气的组,走一走、转一转。挨家挨户地去走、去问、去听。通过不懈的努力,我们村新增天然气安装152户已于今年7月全线竣工,实现了全村通天然气。
三、行动,来源于肩上扛着的使命!
行动一:解一些难。去年10月25日,6组村民杨某财意外去世,留下13岁孤女杨某鑫一人。得知消息,我和队员李定军立即前往杨某鑫在双河街道的家中。经了解:杨某财与袁某梅婚后育有一女杨某鑫,离异多年且袁某梅已再嫁他人,再无往来。杨某财去世后,其兄长均不愿抚养杨某鑫。
得知这一情况后,村两委带领我们驻村工作队立即研判,一致通过在次月将杨某鑫纳入监测。通过“雨露计划”“低保兜底”实实在在地保障了杨某鑫的基本生活,也积极准备资料为其在学校申请助学补助,让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没了后顾之忧。
我们驻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,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织密防返贫监测体系。其实,我们坚守的是初心,密切的是与群众的血肉之情。
组织村“两委”成员、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工作例会
行动二:绘一幅图。一个村要更好地发展,最终的落脚点,还是要围绕在产业上做文章。文和村,没有传统优势产业,无茶叶、无蚕桑。这既是劣势,更是优势。全村次生林面积2700余亩,这就是文和村发展的引擎,而且有农户习惯种植苦笋,经过我们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前期的调研、论证,以及聘请第三方公司实地勘察,最终形成《文和社区村产业发展规划》。
接下来,我们将围绕《规划》,抓实“中药材种植+苦竹笋”两项主打产业,紧扣林下经济这篇文章,构建属于文和村的“森林粮库”。在规划中,我们定下“种养采”的三字经。种:就是种植草本类、乔木类中药材;养:就是林下散养走地鸡,最终形成3片“饲养园”;采:就是在脱贫户、监测户、一般户中聘用有一定劳动力的老人、妇女等,采摘成熟的油桐子和蓖麻子,并在“饲养园”内务工。通过这一模式,有效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,有一个人务工的家庭每年就能增加23000元以上的收入。
我坚信:照着这幅蓝图发展,文和村在不久的将来,必将呈现出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喜人画卷。
|